日本遠洋3月的一場地震引發核洩漏事故,把中國核電業淤積30年的抵觸紛争震出了水面。
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支持者備感振奮,在他們看來,日本核危機證明了采取“非能動安詳設計”的三代技術在安詳性上的優勢。二代技術支持者則急于同福島核電站撇清幹系,稱中國核電站均使用幼稚前輩的改正型二代壓水堆技術(下稱二代加),和福島核電站出事的晚期沸水堆技術有實質區别。
3月16日國務院出台四項決心後,整個中國核電業都感到顧慮。巧合的是,《求是》雜志在同一天刊發了國度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核技)董事長王炳華的文章——“在确保安詳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第二天,這篇文章的未删節版在中國動力報、中國電力報頒發。
國核技是國務院指定的引進、消化、吸收美國西屋公司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主體,并負擔擔當第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的任務。放在日常,王炳華的這篇文章定會引來駁倒,但此時此刻,繼續發展核電卻是全行業的利益。
這樣的時候并不多見。30年來,中國核電界更多的不是協作,而是紛争。
中國核電工業在上世紀70年代初起步。在其時的封鎖環境下,走的是自食其力的門路。改革關閉後,引進國外前輩技術的主張占了優勢。在“技貿連接”與“技貿脫鈎”的争論中,鑒于中國重要缺電的現實,後者又占了優勢。“九五”(1996年-2000年)時候,中國迎來了第一個核電建設飛騰。
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從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引進了三種二代技術堆型,并在法國堆型的基礎上改正出兩種堆型(二代加)。這樣,11台建成和在建核電機組中,除秦山一期30萬千瓦機組爲自主設計,此外10台均爲引進技術。
第一輪引進,中國核電機組釀成了法國主導下的多國部隊格式,而一直走法國技術路線的中國廣東核電團體(下稱中廣核)也随之興起,财經網.沖破了中國核工業團體公司(下稱中核)對中國核電工業的壟斷。
這時候,水電部、核工業部、機械部、國度計委、國度科委、國防科工委等多個部委均介入過核電發展,而中央高層對核電發展的管理主導權、技術路線、發展方式、發展速度等也幾經重複。
2003年10月,全國核電建設作事會議在杭州召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參與會議。爲開脫“起步早、前進慢、差異大”的主動場面地步,會議提出,要采用前輩技術,同一技術路線,同一組織,同一向導,确保核電自主化各項傾向的完成。
經過冗長籌商,中央決心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湯紫德告訴《财經》記者.又經過冗長的招标、評标,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AP1000技術征服法國阿海琺公司的EPR技術而中标。緊接着,國務院決心成立國核技。
中國核電工業迎來了第二個建設飛騰。從2007年8月到2010年12月,三年多時間裏,中國共動工建設26台核電機組。而此前近八年時間裏,第一财經.隻動工建設了4台機組。
但是,中國核電技術路線卻未如決策者開初但願的那樣走向同一。在新動工的26台機組裏,AP1000惟有4台,二代加20台,在招标中落敗的EPR也有兩台開建。
在企業層面,随着國核技的成立,兩強相争,變成了三國演義。
這一格式,因日本核危機而遭到言論存眷,但并不會因日本核危機而發生改變。
中國核電工業還會繼續糾結上去,是在糾結中拉大與世界核電強國的差異,還是在亂局中理出一條路來奮起直追,現在沒有人知道答案。
中國核電水平如何
中國核電水平到底如何?面對《财經》記者的發問,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國度原子能機構原主任、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張華祝回複:“在發展中國度中處于搶先位置,與興盛國度比還有差異。”
事實上,在發展中國度裏,有能力獨立發展核電工業的,惟有中國一家。
在核電産業鏈中,位居下遊的是核電業主,即核電站的控股方和運營方。中國的投産及在建核電機組算計41台,其中中廣核擔任業主的有21台,中核擔任業主的有18台,此外2台由中國電力投資團體(下稱中電投)擔任業主。
自1991年12月秦山核電站一期30萬千瓦機組并網發電以來,中國的四座核電站共有13台機組投入運營,迄今安詳記載優良,但在核電站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經營效益上尚待進步。
在接受《财經》記者采訪時,中核團體控股的核電秦山聯營無限公司原董事長李永江表示,相較國外同行,中國核電站的成本率偏低,管理水平和本錢控制能力都還有差異。
位居中遊的是核蒸汽體系供給商(NSSS),即爲核電站業主提供核島設計及主設備的公司。在核電産業鏈中,NSSS居于重點和主導位置。美國的西屋電氣、通用電氣,法國阿海琺,日本的三菱重工、東芝、日立,俄羅斯的ASE,韓國的韓國電力等,均是世界出名的NSSS。
中核、中廣核均有核島設計能力。目前,二代加技術是國際支流的核電技術。所謂二代加,即是在法國M310二代技術的基礎上舉行改正創新而釀成的核電技術。中核和中廣核都在二代加技術上投入了大宗的人力物力。财經新聞.
但中國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學家阮可強報告《财經》記者,非論是中核的CNP650、CNP1000、M310改正型,還是中廣核的CPR1000,均是在阿海琺M310堆型上發展而來,這些機型固然在大局限組件的國産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整體設計技術和一些重大設備(例如主泵)的常識産權依然掌握在法方手中。假如想入口,就必需取得阿海琺受權。
李永江對《财經》記者表示,中國現在是核電大國,但不能說是核電強國,核電強國的标志是具有自主常識産權、能夠自主設計核電站,特别是10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核電站。
據他先容,中核的百萬千瓦級二代加機組CP1000具有完美的自主常識産權,2010年5月已通過專家評審,但尚未通過國度核安詳局的安詳稽查。于是乎固然其性價比優良,但無法在國際投産,也無法用于入口。“你自身都不建,他人憑什麽信任你?”
李永江近來特别存眷核電站的入口題目,他以爲核電站入口對改善我國外貿組織協理很大。湯紫德告訴《财經》記者.“入口一座核電站,相當于入口幾億件衣服。一座核電站,兩個機組,400億元百姓币,5%的成本,就是20億元。”
據他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也會再建200台以上的核電機組,市場前景特别開朗。
但至多現在,中國尚無緣世界支流核電市場。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對《财經》記者表示,中國可稱爲NSSS(核蒸汽體系供給商)的有三家:中核、中廣核、國核技。
中廣核與國核技由于分别負擔擔當EPR和AP1000技術的引進、吸收、創新工程,或可成爲三代技術時代的配角,其中國核技成爲主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而清華大學控股無限公司和中國核工業建設團體公司(下稱中核建)合資成立的中核動力科技無限公司(下稱中核動力)正在研發的低溫氣冷堆項目也列入國度重大科技專項,如獲告成,中核動力将有時機成爲中國的第四家NSSS。
中核團體(前身是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和核工業部)恒久位居中國核工業的龍頭位置,但中核體系出身的錢積惠對中核發展出NSSS的前景卻并不看好。錢是中核團體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核一院)的聲譽院長和後任院長,該院是中國核潛艇響應堆的設計者。
錢積惠向《财經》記者回憶說,2002年他從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任上離任回國後,就主動推動中核一院向NSSS發展,但遭到中核時任總經理康日新壓制,中核一院日漸邊緣化。
他以爲,核電三代技術時代一旦成爲現實,中國核工業格式也将改變,财經雜志.中核沒有可與AP1000和EPR匹敵的技術。“CP1000也隻是往三代上靠了靠,還是二代加。現在已經沒格式再爲二代加說話了,事實在技術上準确不如三代。中核錯過了主導中國核電産業的最好時機。”
在核電産業鏈上位居中遊的另一個主體是核電工程公司(AE)。這方面,中核建、中核、中廣核均有很強實力。
核電産業鏈的下遊是核電設備制造,分爲核島設備和常例島設備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響應堆壓力容器、主冷卻劑循環泵(主泵)、爆破閥、蒸汽發生器等主要部件,後者主要包括汽輪機、發電機等。
根據制造的難易水平,業内凡是把核電設備分爲A1,A2、A3,B、C三大類:A1類是指技術制造難度大,國際現階段能幹力制造,須要全部由外方負擔擔當供貨義務并舉行設計制造的設備;A2、A3類是指制造難度較大,國際有一定的分娩能力,也完備一定分娩經驗,須要外方提供技術支持或舉行技術轉讓後技能分娩的設備;B、C類是指中方已經或者基天性獨立制造,不妨由中方獨立提供的設備。
多位接受《财經》記者采訪的核電業内人士以爲,财經.目前在二代加核電設備供貨領域,除了主泵(主要是主泵軸承和動密封),總體國産化率的水平已接近60%。但在三代技術(主要是AP1000和EPR)和百萬功率機組設備供貨方面,國産化才剛剛起步。
與二代加技術不同,第三代核電技術對核電設備的抗中子輻照能力、熱經管和鍛造技術、冶金水平控制等諸多方面都遠遠超出了二代加的哀求。而核島主泵、百萬功率汽輪機和發電機疏通部件以及數字化儀表控制體系等關鍵設備,還主要掌握在美國EMD公司、法國克魯索公司、日本制鋼所(JSW)等核電設備巨頭手中。
在國核技同西屋簽定的AP1000技術轉讓協議中,包括主泵、爆破閥、數字化儀表控制體系等關鍵設備,都被列入A1類供貨合同,全部由西屋提供。此外設備,主要由國際的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西方電氣、一重團體、二重團體等企業提供。
據業内人士先容,核電站的建造本錢主要由建設本錢、設備本錢、輔助本錢三局限組成,其比例組成約爲40%、50%、10%。随着人力本錢和安詳提防措施的不息進步,建設本錢和輔助本錢下降空間極爲無限。要消沉核電站的建設本錢,主要靠進步核電設備的國産化和自主化水平。
但在核電專家們看來,凡是核電設備國産化數量的進步并不能帶來核電本錢的明顯下降。來由是,凡是核電設備固然數量多,但制造門檻低,其價值在整個核電設備的推銷額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譬喻一個主泵價值就上億美元,其數量在整個核電設備中的比重很小,但金額卻占了小頭。于是乎量度一個國度核電設備水平的崎岖,關鍵要看重點設備國産化率的崎岖。财經網.
而在這方面,中國同核電強國還差得太遠,乃至是小學生和博士生的不同。”國核技專家委員會專家郁祖盛對《财經》記者說。
同爲國核技專家的原國務院核電向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副總工程師湯紫德,或者是中國核電現狀最猛烈的批評者之一。他向《财經》記者表示,國際至今沒有自行設計、建造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經驗,核島主設備的所謂國産化是“洋拐棍維持下的國産化”,在關鍵技術上仍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形态。
“核電在中國固然始末了30多年,但橫向對比,卻還處于當年起步時的水平。”湯紫德說。
“起步早、前進慢、差異大”
2009年12月28日,韓國電力公司爲首的聯合招标團在阿聯酋核電項目的競标中,出人意表地擊敗了阿海琺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和日立公司,取得了阿聯酋核電項目的超大訂單。
韓國方面估計,這項觸及四座核電站的工程,建設訂單金額200億美元,加上長達十年的庇護、管理、運營的費用200億美元,訂單總金額将到達400億美元。
在阿聯酋中标的是韓國最新型的第三代輕水響應堆APR1400-該響應堆是韓國電力公司在西屋System 80(西屋開發的另一種三代核電技術)基礎上研制告成的。
業界剖析,韓國之所以能在與核電保守強國逐鹿中勝出,主要來由在于APR1400的性價比。和阿海琺EPR1600相比,APR1400在建設本錢和運轉費用上都有清楚明明優勢,其中建設本錢可節儉20%,發電燃料費用可節儉23%。
這四座核電站的設計壽命均爲60年,首座電站單位造價爲每千瓦1400美元,随後可下降至每千瓦1200美元。
在阿聯酋的完勝,大大振奮了韓國核電業界。2010年3月10日,韓國又與土耳其簽定協議,爲其承建兩座核電站。
目前,韓國已跻身世界核電強國行列,成爲繼美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和日本之後,财經雜志.世界上第六個能夠完美入口核電工程的國度。
對中國核電界而言,韓國同行的捷報頻傳,難免讓自身臉上無光。中韓兩國核電發展險些同時起步,都試圖走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路子,有所不同的是,中國發展核電的基礎遠比韓國厚實,但最終的結果,韓國的自主之路走成了,中國還在艱難查究之中。
核電站源于核潛艇。按錢積惠的說法:核潛艇響應堆與核電站響應堆堆芯技術基本不異,猶如小汽車發念頭和大卡車發念頭的幹系。1971年,中國核潛艇下水。此前一年,财經新聞.遵循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上海市相關部門已在籌劃核電站建設。
1985年到1999年,中國海洋共建設六座核電站,11台核電機組,采用了中、法、加、俄的六種機型(詳見附表),十餘個國度及國際組織的法式類型,但永遠未能發展出具有自主常識産權的大型核電機組。
2003年前後,中國醞釀第二輪核電建設飛騰之際,中國核電“起步早、前進慢、差異大”,險些成了國際外業界的共識。
反觀韓國,其核電發展大緻始末了四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的交鑰匙工程;80年代的外方總包、國際分包和技術轉讓;90年代的國際總包、國外分包和技術轉讓;21世紀初的自主開發創新。
在韓國起先引進的九台機組中,顯現了美、法、加三國核電技術三足鼎立的場面地步。上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出手推行核電站的法式化設計,最終采用了西屋公司的System 80作爲設計基礎。從1987年到1997年,韓國電力公司對System 80技術舉行了十年的消化吸收,終于設計出“韓國法式核電廠”KSNP以及KSNP+,并在此基礎上研收回具有自主常識産權的APR1400輕水響應堆。
先引進再自主、先星散再蟻合,不隻核電産業,在其他産業,後發者追逐先發者的途徑也大要如此。
道理并不龐大,但在整體執行中,第一财經.卻會因不同的國情而招緻效果大相徑庭。
據湯紫德《核電在中國》(江蘇百姓出版社2007年5月版)一書中的記載,1983年頭,鑒于其時在發展核電題目上存在着“輕重之争”(輕水堆還是重水堆)、“大小之争”(上大功率核電機組還是小功率核電機組),國度科委、計委和經委召集了來自電力、機械、核工業等部門的近150名資深技術專家在北京回龍觀飯店召閉會議,深入籌商了核電堆型和單堆功率的采用以及核電技術引進吸收等題目。
經過猛烈争論,這次中國核電史上的出名會議達成了“三同一”:同一了堆型采用,決心采用壓水堆(輕水堆中的一種)作爲我國改日核電站建設的主要堆型;同一了對單堆功率的采用,決心以發展百萬千瓦級機組爲主;同一了對引進技術的認識,決心體系引進國外幼稚的核電站設計和設備制造技術,通過技貿連接、配合分娩與國際科研相連接,急迅掌握世界前輩的核電技術。财經.
缺憾的是,這次會議的成績并未很好地轉化爲分娩力。不久之後,此前的技術路線之争就被水電部和核工業部的行業主管權之争所替代,随之而來的“轉彎子”,深遠影響了中國核電業以後的發展進程。
1986年1月,決策層作出了“核電站作事包括建設、分娩運轉,均由水利水電部移交給核工業部同一管理和經營”的決心。
這項決心在其時有其合感性。20餘年來,中國在封鎖環境下,以自食其力、費力鬥争的精力,培育了一支制造出“兩彈一艇”(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并已在建造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一期30萬千瓦機組的核工業隊伍。但随着國際局勢和中國周邊環境的懈弛,軍工任務日漸節減,這支隊伍面臨着喪失和瓦解的危境。将核電歸入核工業部管理,寓軍于民、以核養核,不失爲一種兩全之策。
20年後,湯紫德回首回頭回憶曆史,以爲這是一個“一步錯、步步錯”的鏈式響應。
他在《核電在中國》一書中剖析道:這次“轉彎子”的要點:一是把核電主管部門由動力電力口轉到了軍工口;二是把發展形式由引進技術、高出發點起步,轉爲立足國際自食其力;三是把機組容量從百萬千瓦級退回到60萬千瓦級;四是把核電站廠址從蘇南遷到秦山。
其時,水電部與法、德兩國廠商已完成蘇南核電站的會商,外商允諾:通過四台核電機組的建設,漸漸向中方轉讓技術,第一财經.順序以20%、40%、60%、80%的比例,在中國完成國産化。“轉彎子”之後,蘇南核電站下馬,秦山核電站二期下馬。
湯紫德以爲,這一轉向,使核電在中國從體制上脫離了動力電力口,轉入了軍工管理體系。
由此,中國的核電規劃、投資、運營管理等,财經.一切都與動力電力市場脫節,背叛了核工業軍民分離的世界大潮。而其時中國核工業體系内的科研、設計、制造、管理互不接連,實難擔當中國核電發展重擔。
郁祖盛則以爲,這次“轉彎子”使中國核電産業錯過了研習國外前輩核電技術、站活着界核電偉人肩膀上完成逾越式發展的時機。而在其時的條件下,以自食其力爲主發展核電設備,無異于指望“從石頭縫裏蹦出孫猴子”。
1996年、1997年,财經.核電發展的主導權長久地回到了國度計委,但是其時中國正值經濟調控、動力過剩,建設核電站的必要性大打折扣。很快,1998年機構改革,國度計委核電辦相關職能被并入了新成立的國防科工委。自1999年10月至2005年12月,中國六年未新建核電項目。
湯紫德以爲,中國在發展核電的一系列決策失誤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忘掉了核電的動力屬性,渺視了核能和平運用和軍事用處在運營理念和管理體制上的根底不同,從而雍塞了動力電力行業對核電發展的支持,進而在軍工口能力不及的景況下,财經網.顯現了中國核電建設恒久以來依賴外商、依賴引進,技術路線不同一、行業法式不同一,自主化、國産化進展拙笨乃至遭到抑遏的場面地步。
1988年,核工業部被撤銷,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下稱中核總)成立,1998年,中核總又被拆分爲中國核工業團體公司和中國核工業建設團體公司。1994年,中廣核成立,沖破了中核對中國核電業的壟斷,中國核電出手邁入商業化運營時代。自此,往日的部門利益之争、技術路線之争,越來越顯性化爲兩大團體的商業利益之争。
中核怨言說,中廣核隻經營獲利的核電站,既沒有軍工體制下的曆史包袱,也不負擔擔當中國核技術發展的義務。中廣核則指谪中核運用所掌握的核燃料循環、響應堆設計和涉核的審批權等資源,對中廣核處處設卡。
2000年11月,在國務院召開的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立項特地會議上,兩大團體終于發作了一場反面交鋒。
在這次會議上,中廣核提出,爲繼續堆集100萬千瓦級核電國産化經驗和存在核電技術實力, 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該當盡快立項動工。參與會議的中核團體代表則提出,該當特别重視中核現有的設計和研發氣力,“十五”時候新的核電項目該當由中核擔當總體設計和核島設計。财經.
對此,中廣核頑固反對,并稱假如采用中核的設計,“我們不敢搞”,由于“中核沒有什麽特别的技術貯藏”。
兩大核電巨頭的鬥嘴,令時任總理朱基“也很頭疼”,他在會後指示:“今後要建核電站,要同逐一個法式、同逐一個類型去建。”
技術之争的面前是利益之争,要同一法式談何随便。
湯紫德報告《财經》記者,爲緩解兩大巨頭的抵觸,國度相關部門以後在舉薦、調動核電項目時可謂莊重小心,采取“不分先後,均衡推進”的格式,同時舉薦中核、中廣核同類項目立項。譬喻,既答應中廣核在廣東嶺澳上一個大亞灣二期“翻版”工程,也答應中核團體在浙江秦山上一個秦山二期“翻版”工程。既答應中廣核在廣東台山上一個引進前輩技術的自主化依托項目,也答應中核在浙江三門上一個引進前輩技術的自主化依托項目。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并非核電業内人士,但他恒久悉力于研究中國重大基礎産業,并于2006年-2008年,曆時兩年多,完成了題爲“破解中國核電謎局”的課題研究。
在路風看來,在工業層次上,由于高度龐大的核電站逾越了部門的保守界限,所以計劃體制下的核電發展總是随同着部門紛争。固然自後相關核電的幾個工業部都被撤銷,但因襲上去的行政性團體公司體制照舊沒有改變政企不分的狀況。
他舉例說,中核團體集核電站業主、核島和常例島設計研發機構的行政主管、工程和設備的總承包商、國際核燃料和後經管任職的獨一供給商等多重職能于一身,對外不願他人問鼎核電,對内壓制體系内集成企業的顯現和滋長,以緻中國至今照舊未能顯現吻合國際法式的NSSS。
路風向《财經》記者表示,中核體系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是中國核電技術能力的基礎,其主要載體是在開發核潛艇進程中建設起來的核動力産品開發平台。
經過秦山核電站的執行和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設計的實施,這個産品開發平台已經能夠維持起中國核電發展的大局。但是在引退路線和行政壟斷的配配合用下,面臨被邊緣化的危境。财經.
他對相關職能部門也提出了銳利批評:“中國平素沒有在核能方面釀成過國度戰略,平素沒有把發展外國核動力工業歸入核電發展的探讨和規劃之中。”
路風說,假如不能盡快釀成吻合技術邏輯和市場邏輯的核電工業體制,任何發展戰略都将是一紙空文。
AP1000之路能否走通
2002年後,中國經濟走出亞洲金融危機和通貨緊縮暗影,再度駛入慢車道,湯紫德告訴《财經》記者.對電力的需求也随之猛增。這年年底,國度發展計劃委員會向國務院提交2866号文件,初次提出“主動發展核電,并在2020年完成4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的傾向”。
2003年3月,新一屆中央政府組成,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2866号文件作出如下批複:“發展核電,要采用世界前輩技術,同一技術路線,不敢再走錯一步,不能幫襯各種幹系。”
經過慎重探讨,2003年年中,國務院成立核電自主化向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兼任組長,同時決心在山東海陽和廣東陽江(後改爲浙江三門)分别下馬一個引進前輩技術的自主化依托項目,面向全球招标。
經過冗長的招标、評标,2006年11月,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AP1000技術征服法國阿海琺公司的EPR技術而中标(詳見本期報道“引進AP1000始末”)。
在曆經數年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路線決策進程中,中核和中廣核由對手變成了同盟,他們一緻以爲,第三代核電技術活着界上尚無現實運營的經驗,中國沒有必要成爲“試驗場”。而二代核電技術經過改正後,已經完備現實運轉經驗,其前輩性和安詳性已經足夠。
在這場争論中,以郁祖盛等人爲代表的“核電六正人”給中央“上書”,力挺三代。郁祖盛等人表示:從世界潮流看,發展第三代核電技術已成一定。世界支流國度正在興修的核電站,基本都是第三代的,而在役的二代核電站,再過30年以後将全部服役,假如中國再大範疇上二代,财經.30年後中國将成爲世界上獨一的二代核電站蟻合地,安詳性和經濟性都難以保證。
郁祖盛等人還倡導,成立國度核電技術(工程)公司,擔當執行技術轉讓合同,同一引進、消化和吸收第三代核電技術。
2004年11月,随同着猛烈的争議,國度核電技術公司籌劃組成立并出手主導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招标會商。2007年5月22日,國度核電技術公司正式成立,财經.并被定位爲“完成第三代核電技術引進、工程建設和自主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和研發平台”。
“兩個兒子都不聽話,兩邊利益都擺不平,隻得再生一個兒子來執行于國度決策。”回首回頭回憶那段往事時,郁祖盛對《财經》記者如此描繪。
在郁祖盛看來,國務院占國核技的60%的股份,中核團體、中國電力投資團體公司、中廣核和中國技術進入口總公司分别隻占10%的股份,這樣既能保證國核技超脫原有兩大核電團體的利益,真正遵循中央的妄想辦事,也适當幫襯到了兩大核電團體的利益,到達了最好的利益均衡,是中國核電業一次重要的體制改造。
2007年7月,中國引進AP1000的會商作事完畢。以後基于應酬探讨,國務院同意中廣核繼續同法國阿海琺公司配合,引進其第三代核電技術。
一位接近決策層的人士向《财經》記者強調:引進EPR與引進AP1000有實質不同。前者是采辦電容,是法方的交鑰匙工程,後者則被國度賦予了消化吸收自主發展的使命。
目前,中國已動工建設六台三代核電機組,其中四台爲AP1000,兩台爲EPR。鑒于中國多個産業均顯現過引進→落伍→再引進→再落伍的慘痛教育,AP1000引進之後,中國核電能否完成“站在偉人肩膀上的逾越式發展”,成爲各界注視的焦點。
“這一次,我們必需吸收教育,在AP1000的設備引進上一出手就要周旋高出發點,越發是對關鍵技術、關鍵部件的研發分娩,中方會周旋全程介入,采取從技術圖紙到設備制品一攬子引進的方針,并且有鮮明的國産化時間表。”郁祖盛對《财經》記者說。
郁祖盛洩漏,四台在建AP1000機組中,最早動工的三門1号機組核島設備的國産化率爲30%,财經雜志.十件主要核島設備,八件由西屋公司提供;而在最晚動工的海陽2号機組中,中方制造的主要設備已達八件,另兩件關鍵設備——主泵和爆破閥門,外方推銷和中方自主研發将平行展開,假如屆時中方研發取得突破,海陽2号的主要核島設備将全部完成國産化,在建的四台機組均勻國産化率也将達55%。
但多位業内專家向《财經》記者指出,基于多種掣肘身分,三代技術的自主化之路并沒有遐想中的平展。
配套設備的制造便是掣肘AP1000的身分之一。經過30年發展,核電設備國産化能力已獲很大提拔,以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西方電氣和中國一重、二重爲重點的核電主設備研制和分娩基地已初步釀成。但是,這些能力均是基于二代加技術的,三代技術的引進,進步了配套設備的制造法式,對此,國際企業須要花時間适應。
多位核電專家均向《财經》記者談到了目前國際核電設備制造中“報廢率高”的題目。他們以爲,這是由于很多設備制造企業對新制造法式“知其可是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做到“指哪兒打哪兒”。
專家們指出,“決心很大、氣勢很大、自覺性也很大”是國際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的通病。在一些重型鍛件上,還沒有将工藝制造法式、設計參數和建造流程完全搞清楚,就匆忙投入分娩,于是乎“能不能告成,完全靠運氣”。但一些重型鍛件造價動辄上億,高報廢率是對人力物力的強大鋪張。
新技術帶來的法式提拔,還讓國際設備制造企業自以爲很有掌管的産品無法通過驗收。譬喻,矽鋼闆制造被國際業界公以爲水平較高。但即使是遵循國際最正經工藝流程分娩出的矽鋼闆,由于附着有0.3mm厚的毛刺,在西屋公司看來,皮相仍不夠平滑。按西屋的法式,矽鋼闆上還要塗1mm厚的電鍍塗層,而毛刺對待塗層來講就像一把把小刀,在三代核電站60年的運轉周期内,這是很大的潛在脅迫。末了這批矽鋼闆全部報廢,美方重新推銷,失掉全部由中方負擔擔當。
比配套設備制造能力更順手的是核島設計科研氣力的星散。
世界核電的發展進程中,顯現了兩種途徑。财經新聞.一種以法國和韓國爲代表,将科研氣力蟻合于一家國度級研究院内同一舉行研究。另一種則以美國和日本爲代表,科研氣力星散在核島開發商和電力公司之中,但由于市場化逐鹿彌漫,也鞭策了核電整體水平的提拔。
中國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學家阮可強向《财經》記者表示,在目前中國核電基礎和科研氣力單薄的景況下,珍重的資源不宜星散,“法國路線”更吻合國情。“要完成核電強國的傾向,必需将科研氣力整合起來向一個方向用力。”
事實上,在大型壓水堆方向上,中國至多存在三支科研氣力——中核部下的核動力研究院、中廣核工程無限公司設計院和國度核電技術公司。
早在引進AP1000的會商進程中,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就提出過将全國核電科研氣力整編至國度級平台上,同一舉行核電研究的計劃,但中核團體稱自身還有軍用核能研究任務,不宜連接。
國務院最終确定的計劃,是将中核部下的不負擔擔當軍用任務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即728院、秦山一期30萬千瓦機組的設計者)整建制劃轉至國核技。
但阮可強以爲,“這隻是拉出了一個山頭,科研氣力反而更星散了。”目前的形态下,國核技雖是國度重大科技專項的攻關主體,但實質上并不是一個同一的國度級技術研發平台。
郁祖盛也向《财經》記者洩漏,早些時候,國核技曾試圖約請中核的科研人員完全研究,“辦公室都預備好了,但他們就是不來,老大當慣了,不想聽命于人。”
國核技隻能隻身挑起重擔:國度哀求前四台AP1000機組最遲2015年并網發電,具有自主常識産權的CAP1400機組最遲2017年并網發電。壓力之下,國核技科研人員險些都在“白加黑、六加一”地運轉,而國核技董事長王炳華則屢次在外部會議上強調,“就是砸鍋賣鐵也必需完成任務。”
這樣的背景之下,國核技獨家消化吸收和自主發展AP1000技術的政策出手松動。多位接受《财經》記者采訪的核電業界人士表示,決策層放開這個權限的可能性準确存在。
國核技外部對此多有怨言,稱相關方面正在三代技術研究方面搞均衡,沒有執行國務院當年的決心,這吻合兩大團體的利益,但不吻合國度利益。
國核技方面還向《财經》記者洩漏,面向AP1000業主中核的技術轉讓正有序舉行,“共有軟件260個,文字原料200噸,轉讓進程完成之後,局勢如何發展,那就不知道了,但是我們自身的研發平台絕不會對中核和中廣核關閉!”
假如真的放開AP1000消化吸收和自主發展的權限,那無疑将在“剪不息、理還亂”的中國核電業中再添一筆。從1981年國務院答應秦山一期核電站動工建設至今,中國核電事業30年來一直糾結前行。目前看來,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自主化之路,仍将在争議和糾結中向前延遲。